老胡茶室
老胡茶室

团队 Vibe Coding 月报 - 2025年7月

胡键

这个月,我开通了 CC,团队全员用上了 GC,并且也在安排部分队员使用 QWen Coder 和 Kiro。加上本就在用的其他 AI Coding 工具,整个团队和开发过程都在向 AI Native 的路上一路狂奔。

空对空的尝试,没意义。我们是在用这些工具开发实际的项目,既然有投入,我当然要产出。

目前的尝试

vscode-docpilot 插件

我在用 CC 开发 vscode 插件vscode-docpilot。现已发布,各位可在 VSCode 插件市场搜索并了解。截图如下:

vscode-docpilot-01

vscode-docpilot-02

vscode-docpilot-03

vscode-docpilot-04

vscode-docpilot-05

vscode-docpilot-06

ai coding 效果:

  • 90% 以上代码由 ai 小弟完成,由我亲自指挥、亲自测试、亲自 review。
  • 我对代码结构满意
  • 具有 unit、integration 和 e2e 测试,涵盖主流场景

代码库:https://github.com/DTeam-Top/vscode-docpilot

我写了两篇开发手记来记录其中的体验和经验:

如果想了解如何跟遗留代码打交道,可以看第二篇。虽然这是一个新项目,但是我的习惯是拿到新东西先摆弄一番。所以,整个代码结构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样。现在看到的结果是在最初版本之后经过两次大改造而来,从这个角度来讲,已经是遗留代码了。

开始在现有项目上规模化尝试 GC 和 CC 类似 cli 驱动的工具

从新项目上,我们已经知道 ai 小弟属于满腹经纶但随时暴走的类型,那自然不能让它随意发挥,而是让它先干点擅长的事情,比如:review 代码、复现错误之类的。

这里有篇文章记录了我们在现有项目上的一个小小尝试:

其中的 PR 代码已经被 Astro 接受并合并了。

astro-pr

同时,让它基于现有代码生成 refactoring plan 也不错。但是,也请注意:long context 并不是万灵药,它同样会有遗漏和错误。尤其是在代码库里包含:

  • 相互矛盾的代码
  • 风格迥异的代码
  • 意图混乱的代码

故而,你必须仔细 review 它的计划,指出不实之处,让它重新评估。必要时,你还需要亲自参与,指明方向。

记住,现阶段的 AI 小弟相当于拿着机关枪的小孩。

收获的经验

因为是边做边写,不少经验散落于上节中文章中,有兴趣的自行查看。

无独有偶,Flask 和 Jinja2 的开发者在 Agentic Coding Things That Didn’t Work 里写了跟我类似的经验:

  • 不盲目自动化
  • 虽然写了不少 slash commands,但发现用的并没有那么多。
  • 谨慎对待 subagent 之类的事务

究其原因,还是上面说的 AI 可能随时暴走,它现在还不是我肚里的蛔虫,不能完全理解我的意图。

更重要的,软件开发本来就是一个探索过程,而不是一个搬砖的过程。

在写上面的插件时,我是边走边设计,有时候还得改方案来规避技术局限。如此过程,怎么轻易交给他人!

故而,我强烈建议你仔细看看上面的重构实录!当然,看之前,我建议你先自己摆弄一下,否则不会有触动,反而觉得我在吹牛,浪费了你的时间。

撇开前面文章链接里写的各 llm 的能力,就目前来看:Gemini Cli 貌似在写 playwright 测试时表现更好

需要强调的经验

  1. 追求一击必中而非无限逼近
  2. 加强高层信息网的建设可极大方便 ai 了解整体状况。
  3. 计划讨论和文件交接同样是 ai 工作上下文中的重要一环。
  4. 宏观规划,小步快跑、测试 + Git 可保平安。

同时,在小弟干活时,不要当甩手掌柜,需要随时了解它的进展和动态,在任何你不满意的地方,请记住随时喝止。这是现场管理的一环!

写在最后

投资 Agentic Coding 就是投资未来,它是让你开发产能倍增最快的手段。但是,驾驭它并非就是动动嘴皮,搞什么“言出法随”。

没有科学有序的方式,只能让你从极端期望到极端失望,要么咒骂 ai,要么怀疑自己。积极拥抱、不断尝试并总结,方能收获最多。

记住:你是要用它来获利的,而不是用它来吹牛逼滴!